两个人 “打架”,结果其中一个人说 “看我的厉害”,然后给了自己一刀 —— 说实话,我是真没见过这样的局面。
都知道了吧?互联网 “战神” 老罗,嫌弃西贝莜面村的东西又贵又难吃,还说就是个预制菜。结果呢?西贝创始人贾老板直接硬刚:“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,而且 100% 不是预制菜!这口气我咽不下,我要告你!” 就这么杠起来了。
有人提醒贾老板:“你去惹‘李云龙’这个混蛋干啥?” 但贾老板偏不,还说 “我还要开放后厨,让大家看个明白,自证清白”。
结果呢?大家全尬住了。在后厨我们发现了啥?—— 保质期 24 个月的速冻黄豆角,保质期 18 个月的冰冻鱼;有人拍到厨师拿着预制好的鱼往锅里放,还有人发现灶台连明火都没有,全是电磁灶。
要知道,西贝一年卖 4000 万份儿童餐,堪称 “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”,可这儿童餐的食材,岁数说不定比吃它的儿童都大。我估计到这步,老罗自己都有点晕:“我也没想弄死你啊,怎么先玩起自爆了?”
反正不管后面怎么发展,现在总给人一种 “战争已经提前结束” 的感觉。那很多人就不明白了:西贝到底啥情况?贾老板到底在委屈啥?
首先,敢开放后厨,说明在卫生、标准这些方面,西贝肯定是有十足信心才敢这么干 —— 当然,这点西贝确实没得说。
另外,西贝从一个小吃店,扩张到现在将近 400 家门店,靠的主要是自建供应链。尤其是 10 年前后,国内各种大型商场遍地开花,连锁餐饮也跟着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。那时候很多餐饮人的梦想,就是在规模上做成 “中国版麦当劳、肯德基”。
可问题是,餐馆要做到这种规模,是有代价的。像山东小饭馆那样,老板一大早进货买菜保证新鲜,客人来了现炒,锅气是有了,但想多开几家门店?想都别想。为啥?因为做不到每家店口味统一、上菜快,还得控制成本。所以啊,要把规模做上去,“现买现烧” 的模式根本跑不通。再加上很多商场为了安全限制通燃气,明火开灶也变得麻烦。
于是乎,从那时候开始,不管是海底捞、老乡鸡,还是西贝,连锁餐厅都在干一件事:自建供应链,让菜品标准化。具体做法几乎都是 “中央厨房提前预制”—— 比如西贝的莜面,先集中收购莜麦,送到自家厂子加工成面粉,再到中央厨房做成莜面,最后送到各家门店做成面食。
你想啊,中央厨房要是只做面,也太浪费了吧?那羊排能不能提前做?牛大骨能不能提前做?哎,这就有了提前预制。也正是因为解决了供应链问题,从 2017 年开始,西贝从一个普通区域品牌,短短 8 年就成了国内最大的正餐连锁品牌 —— 没错,你没听错,如果抛开老乡鸡这种中式快餐、海底捞这种火锅店,西贝其实是中国最大的连锁正餐,没有之一。
而连锁餐饮又催生了中央厨房,中央厨房又带动了新产业崛起:全国各地争相发文鼓励预制菜,相关园区和公司遍地开花。这反过来,又让连锁餐饮品牌更依赖预制。2023 年,人民网研究院有份报告就说,真功夫、吉野家、西贝这些连锁餐饮,预制菜占比都在 80% 以上。
那回过头想想,贾老板拍着胸口说 “自家不是预制菜”,是不是疯了?哈哈哈,人家不仅没疯,而且 2025 年的现在,他说这话其实根本没错。为啥?因为标准变了。
2024 年,关于预制菜出台过一个规定,里面明确说了:连锁品牌的中央厨房加工完之后,向自家门店配送的净菜、半成品、成品菜,都不算预制菜。简单来讲,就是连锁餐饮自己提前做好,你点完菜人家用微波炉加热,这都不算预制菜;得是专门做预制菜的公司,把做好的菜对外卖,那才算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,贾老板确实没说错。
但是,“标准归标准,习惯归习惯”。对大家伙来说,你不是明火现烧,那就是预制菜。而大家介意的点,无非三个:
担心动不动保质期一年、几年的食材,会不会有 “科技与狠活”,对身体有影响;
你预制就预制,大大方方说出来,别假装是现烧现做,打擦边球;
明明都预制了,搞不好后厨连个像样的厨师都没有,凭啥还收我 “五星大厨” 的价格?—— 隔夜柠檬片我能忍,毕竟才卖 4 块钱,我还要啥自行车?可你一个馒头 21、一个花卷 33、一个葱油生菜 46,还让我吃电磁炉加热的口味,这就不太合适了吧?
当然了,也别只盯着西贝。大规模使用预制菜,几乎是全餐饮行业的共性 —— 不光是连锁餐饮,你平时点的外卖,很多也是预制的。只要不是顿顿自己做,几乎就逃不开预制菜。而且预制本身也不是洪水猛兽,正规预制菜的卫生,至少比苍蝇馆子有保障;再说了,同样是预制的肯德基、麦当劳,大家不照样吃得欢吗?
老罗这次也不是反预制菜,而是要强调 “透明和知情”。总之呢,这场对轰,老罗又上了热搜,老乡鸡莫名成了 “先进代表”,吃瓜群众议论纷纷,似乎只有生意已经开始受影响的西贝,在默默吞下苦果 —— 啊对,这颗苦果,似乎多年前就已经注定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