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将停用话费充会员!万能的话费支付,救了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大厂

刘波

QQ 将不支持用话费充会员了。年轻的差友一脸懵:“啥?QQ 会员还能用话费充?”

20 多年前,互联网刚刚兴起时,线上支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。养尊处优的银行虽然推出了网上银行,但你需要先到柜台申请,再给电脑装上安全控件,配合优盾或者口令卡,才能完成线上支付 —— 流程真的挺复杂。为了资金安全,银行谨慎点可以理解,但网民的线上消费需求却在不断膨胀。

QQ将停用话费充会员!万能的话费支付,救了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大厂

看到商机的运营商们,就想出了绕开银行、把话费当成 “数字货币” 来进行支付的办法。主流的话费支付靠短信实现,正式名称叫 “SP 业务”。在这种业务模式下,差评君想充个 Q 币,只要编辑一条特定指令发送到指定号码,运营商就会从话费里扣掉相应款项,对应的 Q 币就会到账。家里有装固定电话的,也可以通过拨打特定号码,把话费变成 Q 币。

三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 SP 业务网站,各类服务商把自己的彩铃、小游戏、新闻资讯都放上去 —— 你看中了什么,发一条短信,话费一扣,交易就完成了。除了主动发短信,部分平台还会和运营商合作,开通运营商计费接口:只要在特定的网页进行点击购买操作,相应费用会直接从话费里扣除,类似于今天的免密支付。

话费支付的出现,不仅为网民提供了方便,也给当时 “烧钱” 运营的互联网公司们创造了盈利的机会。2002 年,靠卖 QQ 会员、QQ 秀的腾讯,SP 业务收入就占到了总营收的 76%;三大门户网站也靠着 SP 业务,从退市边缘活了过来。到了 2005 年,整个 SP 市场的规模飙升到了 415 亿 —— 可以说,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们,有一半都是靠话费支付起家的。运营商们赚得盆满钵满,用户也得到了方便,表面上看,三方都是赢家。

但 SP 业务飞速成长后,很快就出现了问题。

作为渠道方的运营商过于强势,不断提高分成比例,从最初的 15% 一路涨到 30%—— 这让互联网公司苦不堪言,辛苦搞出来的产品,利润就要被拿走相当一部分。

对于用户来说,SP 业务是一种 “单向扣费”,没有明确的订单或交易记录,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,却没有对 SP 业务做有效管控:有人被短信骚扰,莫名其妙就订阅了包月服务;也有人利用部分手机卡可以透支话费的漏洞,疯狂购买虚拟物品再打折卖出,上演 “空手套白狼”。

此外,话费支付的前提是得有手机或者固话。在那个年代,手机还是奢侈品,很多年轻网友根本买不起;就算胆肥用家里的固话充 Q 币,被家长发现了也难免一顿打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为他们打开 “赛博世界消费大门” 的,是直接用现金就能买到的实体点卡。和现在送礼流行的盒马卡、京东卡类似,点卡只有银行卡大小,上面印着卡号和密码,输入信息就能成功充值。

点卡最早用来购买网游的游戏时长,比如最早的《石器时代》,还有《梦幻西游》《大话西游》《魔兽世界》等。大概是 2005 年前后,点卡支付逐渐从网游扩展到其他互联网业务上。

听起来点卡支付很原始,但互联网公司们更希望用户用点卡来购买他们的服务 —— 因为点卡的发行方是互联网公司自己,跟每笔订单都要被运营商抽成的话费支付相比,点卡支付的成本更低。2005 年的腾讯财报中,SP 业务的毛利率是 63.3%,而依靠点卡的网游业务毛利率达到了 70.6%。

不过对于用户来说,点卡支付也有缺陷:必须亲自跑一趟便利店才能买到,而且点卡的金额是固定的,最小面额就是 10 块,想买个 8 块或者 15 块的道具,只能多付钱。

其实,点卡支付只是 “分成争议” 下的过渡方式,当时的话费支付仍然是主流,甚至一度支持部分线下商户。如果运营商能抓住这个机会,打通 “话费余额直接支付” 的通道 —— 无需注册、有国企背书,恐怕就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什么事了。

可当时手握 “王炸” 的运营商,却整天沉迷于搞 IFCM 和 NFCM 这两种难以落地的硬件方案,还不断增加自己的分成比例,完全没有互联网的开放心态。当运营商还在争论 “CM 卡标准” 和计较分成时,属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时代,已经悄然开启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刘波博客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验证码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8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