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最后更新时间:2025年09月08日
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有 11 个城市都是首都备选,像哈尔滨、南京、西安、洛阳等等,全是 “种子选手”。但是,最后只有北京从中脱颖而出了。北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,怎么就干过了那么多千年古都呢?这里面的原因,还得从解放战争说起。
当时首都的第一选择,其实是哈尔滨。原因也很简单:它是东北解放最早的城市,而且工业基础也相当不错。日军侵华虽然干了很多脏事,但有一点咱不得不承认,那就是当年的鬼子,可是把东北当成 “第二故乡” 来建设的,他们在一定程度上,确实带动了东北的工业发展,尤其是铁路系统,总里程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。再加上,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,哈尔滨离苏联很近,比较方便接受苏联的援助。所以哈尔滨能成为首都的首选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但这事到最后为啥没成呢?主要还是因为那地方太偏了。当时我党原本打算邀请各界名流,齐聚哈尔滨商量定都的事情,结果你猜怎么着?因为路途遥远,加上部分地方还没完全解放,所以很多人压根就过不去。考虑到 “不便经略全国” 这一点,哈尔滨就被淘汰了。
等到了 1949 年初,三大战役取得胜利,解放军几乎控制了长江以北。地盘一大,可选择的地方不就多了吗?在渡江战役过后,就有人提出了可以定都南京。毕竟南京是古都,国民党也在这里经营多年,城市建设比较完善,算得上是一个定都的好地方。不过,它有两个致命的问题:
这第一个就是安全系数太低。你想想看,老蒋在南京经营多年,国民政府的地下势力必然盘根错节,一时间很难完全拔出;这第二个就是缺少战略纵深。当时咱们国家的海军几乎等于零,南京城紧邻长江,万一列强走水路,很容易把这里围困。所以最后这个方案也被排除了。
除此之外,还有人说可以定都开封、洛阳、西安、上海、武汉、成都和重庆等地,众人都有其道理,但总是差点意思。
比如开封和洛阳,地处中原,地理位置是不错,也有战略纵深,只可惜当时的黄河还没治理好,时不时就泛滥,一旦发大水,这两个城市可就危险了,不怎么适合当首都;
西安这个地方倒是很不错,四周被华山、秦岭包围,战略纵深很广,易守难攻,抗战时期西安也没受到日军大规模的摧残,属于 “拎包入住” 的那种。但是,这里经济发展不太好,当时很多人觉得,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会转移到东部,尤其是东南沿海,定都西安距离东边就太远了。而且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,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,咱们的人口刚好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,叫做 “胡焕庸线”,它北起黑龙江黑河,南至云南腾冲,这条直线的东南侧,集中了全国约 94% 的人口,西北侧人口则只有 6%,西安刚好就处于这 6% 的地带,人口相对较少,所以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看,定都西安也不太合适;
至于上海、武汉、成都和重庆,就更不用说了:上海的地理位置还不如南京;武汉、成都被战争破坏得太严重;重庆的情况和南京差不多,还有不少国民党残余势力。因此这 “哥几个” 只能遗憾退场。
最后,只剩下北京了。那北京又有什么优势呢?
首先,这里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北端,西北两面靠着黄土高原、蒙古高原、太行山和燕山,东面又有辽东半岛、山东半岛和渤海,战略位置上就很安全;
其次,交通上也很有优势。北京处于东北和华北、西北的结合部,是铁路网的枢纽;除此之外,北京虽然地处内陆,但离渤海只有 100 多公里,陆路上又有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,水陆交通都很便利;
经济和人口上,也遥遥领先。北京处于胡焕庸线以南,人口不是问题;这里又是清朝的首都,经济发展比着其他城市自然也很好,东北的工业、西北的资源、华北的粮食,完全可以为北京提供保障;
再加上北京是和平解放的,没有遭到炮火破坏,很多基础建设保存完好,属于 “精装房”,拎包就可以入住。
所以在 1949 年 9 月 27 日,咱们就正式把北京定为首都了。那么您知道,当年还有哪些城市是首都备选吗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