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人吃不起路边摊,路边摊为啥越卖越贵?

刘波

一杯柠檬水,蜜雪冰城卖 4 块,路边摊卖 12 块;一盒炒米粉,沙县小吃卖 8 块,路边摊卖 15 块;一盒提拉米苏,甜品店卖 15 块,路边摊卖 25 块 —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路边摊价格越叫越贵,而真正愿意光顾的人,也越来越少了。

QQ截图20250903234209.png

晚上下班有点饿,路过炒饭摊随口一问价格:起步 15 块,加蛋加 2 块,加肠再加 2 块,算下来一份炒饭接近 20 块。这还算是 “实惠” 的,至于烧烤、炸串、钵钵鸡、卤味、甜品、水果捞,价格有多 “坑”,谁买谁知道。离谱的是,这种现象并非个例,哪个片区被路边摊 “背刺” 过的朋友,完全可以在评论区现身说法。

总之,以前是 “没钱了就去吃路边摊”,现在是 “没钱吃不起路边摊”。不光价格变了,摊主的心态也变了:以前摆摊是为了生活、养家糊口,现在摆摊是想靠这行买车买房;更有甚者,边摆摊边直播 “摆摊 Vlog”,隔三差五和明星 “互动”,主打一个 “网红出道”。有网友直言:“共情谁都别共情摆摊的,他们一天赚的钱,比很多人一周赚的都多。” 确实,有人靠摆摊还清欠债、买房买车,有人靠摆摊涨粉百万、卖课加盟赚得盆满钵满 —— 虽说只是个别案例,但讲道理,摆地摊一不用出房租,二不用交水电,三不用请店员,甚至有的连食品安全备案都不用做,成本远低于实体店,按理来说该 “接地气”“物美价廉” 才对,为什么反而越卖越贵?

总结下来,无非三个原因。

最直接的原因,是失业潮催生的 “高预期摊主”。这几年受市场环境变动影响,主动或被动出现了大量个体户,这些人在成为摊主前,普遍有个共同特点:要么曾是高压高薪的白领,要么是背负房贷车贷的中年打工人,或是要养家的新婚夫妻。各地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,推出支持 “地摊经济” 的政策,本是为他们提供低成本创业机会,可这些曾习惯 “高收入” 的群体,若走 “物美价廉” 的路子,很难维持原有生活收支平衡。于是,他们把职场里的 “差异化”“精品化” 思维带入摆摊,硬生生把低成本生意做成 “限量高定网红产品”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

第二个原因,是 “坑位竞争” 推高了成本。在政策支持、市场推动下,越来越多人想加入摆摊行列,但好坑位是有限的 —— 以前还能 “人人有坑”,现在 “僧多粥少”。为了城市规范化管理,各地开始集中设立摆摊区域,想入驻就得先交 “坑位费”;成本上去了,摊主自然会把费用转嫁到商品价格上,最终由消费者买单。

但不管是 “高预期摊主” 还是 “坑位成本”,都不是最关键的,最核心的问题,其实开头就藏着 —— 那就是摊主的心态,或者说他们对 “摆摊” 的认知变了。在很多摊主眼里,摆摊不再是 “赚点小钱养家糊口” 的普通营生,而是 “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”。

以前我们常说 “不是饭店吃不起,而是路边摊更有性价比”,可现在的路边摊,动辄几十上百,不明码标价还算小事,更让人膈应的是卫生问题:拿路边水坑的水洗锅铲,用切水果的刀修脚皮,上一秒抠脚、下一秒就做烤肠。最后往往是 “腹泻留给顾客,烟火扰民留给居民,拥堵留给行人,垃圾留给环卫工人,只有钞票留给摊主自己”。

说到底,地摊经济的本质就该是 “物美价廉”“接地气”,当路边摊失去了这个核心,还能有多少人愿意光顾?答案可想而知。杀死地摊经济的,从来不是别人,正是那些偏离初心的摊主自己 —— 这,也算一把扎心的 “回旋镖” 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刘波博客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验证码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5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