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人应该感到很幸运,因为有一个胖东来,在这之前,河南的环境似乎给国人的印象都不太好。比如高考基数最大,难度系数也偏高,加起来就是地狱级的竞争压力。再比如河南水灾,总是在一场暴雨过后,水患就泛滥,而夺得逢雨就淹的美名。
一个地方超市,为什么能火出圈,红遍大江南北,而为什么偏偏是河南,河南人民也成为了第一个因为一个超市而被羡慕的对象。
据说当地还有这样的一个玩笑,就是说在每家胖东来超市的旁边或者附近,都会存在一家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超市,这是因为人们只要是去过,甚至知道胖东来在这里开店了,就不会再去别家进行消费。
如果是真的,有这样的产品力,加上口碑,试问同行还有哪个能打的,起码在当地都快被捧成神一样的存在了。胖东来的口碑是创始人多年经商就已经积累起来的,胖东来只是秉承了一颗初心,发扬光大了而已。
胖东来的创始人叫于东来,为了还债,向兄长朋友几个借了点钱,盘下了一家不到30坪的糖烟酒小店,取名「望月楼胖子店」,开始艰难创业。
一开始,老板于东来就定了个规矩:踏踏实实卖真品,用真品换真心。定这个规矩一方面是基于现实考量,那是个连钱都充斥着假的年代,何况是烟酒这种面子品。另一方面更是他从自身经历当中领悟出来的。
早些年,他在橡胶厂当过工人,倒卖过电影票、花生、冰棍,始终没挣到钱。年轻人有点毛躁,为了心中的理想,再也耐不住性子,决定铤而走险,去倒卖烟卷。哪曾想被警察抓个正着,这一下不当紧,烟被没收,所有货款还打了水漂。
这也就是他欠款的由来,走投无路之际,他灰溜溜地回到许昌,在家人的鼓励下振作起来,才开了这家望月楼胖子店。时至今日,上了年纪的许昌人仍然记得这样一个细节:当时望月楼卖出去的每包烟都盖章,如果有顾客找回来,不论真假,直接到烟厂去做质量检测,同时再赠送一包烟。
这种坚持只卖正品好货的行为赢得了消费者的心,一传十,十传百,望月楼的名号就传开了。来店里的人络绎不绝,年末一盘点,于东来乐了,因为净利润远远超出预想。
本来只是卖烟酒,后来因为顾客太信任他,缺什么就让他帮忙带,慢慢地,胖东来的生意就越做越大,从烟酒到家电到服装再到药品,什么都卖。
于东来就顺势成立了「胖东来量贩」,至今很多许昌人对这个名字还津津乐道。所谓量贩,就是超市开架售货的模式,不用营业员,你自己就可以拿取自已需要的商品。这个时候,胖东来也还是一个纯粹销售商品的卖场。
有时候,命运就爱捉弄人,人红是非多的于东来被突如其来的意外迎头痛击,要不是这样一场小插曲,或许胖东来会早几年问世。
一天,几名小混混来到店里,口出污秽之词,恶意骚扰女员工,而于东来是出了名的照顾员工,立马选择报警。小混混们跋扈惯了,哪肯善罢甘休?在一个深夜,他们用一把大火烧掉了烟酒店,于东来几年的心血顷刻间灰飞烟灭,还搭上了无辜性命。
火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,还有于东来深深的心理创伤。他也没时间反思赚钱的意义和人性的善恶,弥补用户损失才是首先要做的。火灾后,他贴出告示为购物券退款,令他意想不到的,几乎无人要求退款,反而有顾客自发前来鼓励,甚至一位老大娘主动提出借给他2万元积蓄。
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,前期积累的口碑在这一刻具象了。于东来用仅剩的50多万元存款和借来的资金,重新开设了两家门店。提出了还很超前的「不满意就退货」的服务承诺。起初占小便宜的现象时有发生,这也没打倒这个用真心经营的创业者,他仍坚持认为这是少数现象,不应因此放弃对大多数顾客的信任。
后来的胖东来就是顺风顺水、势不可挡了,很快就发展成了区域的零售商巨头。于东来一直经营得很谨慎,不仅对商品严格把关,员工关怀也做得非常到位,甚至还搞出过逆势关店的操作。
并不是店铺不盈利,而是于东来认为盲目扩张会导致管理资源跟不上,服务质量下降,最终损害员工和顾客利益。他选择压缩规模以保证品质,宁愿少赚钱也要做对的事。
开分店的创业路也并非就是一帆风顺的,比如金三角店。由于预期过于乐观,导致开店初期营业额远低于预期,一通盘算下来,重新优化成本后才稳住了局面。这是商业手段方面的,并不值得拿来称道,令人佩服的是,于东来考虑到了店长和员工的心里感受。
试想一下,胖东来开出的工资福利待遇往往高于当地行业薪资,如果超市一直亏损,先不说干劲全无,脸上也没有光啊。没在底层干过的人可能真不能察觉到这种心态,于东来照顾到了,不仅让总部每月拿出20万补贴亏损,还安抚店长,初期做好管理就行,想着怎样把这个团队带好就行了。然后通过交通补贴等福利项目稳住店员,用于东来的话说,人才是嘴重要的,人开心了,服务质量自然就好了。
北海店的开店经历也是一样,用员工的话说,像是进到了边界线上,人流太少了。同样的套路,给补贴、给关怀,甚至还送去一波情绪价值,于东来对员工说:就像在西藏边疆这些地方做边防战士一样,虽然我们这边可能没人,但是我们的价值也非常大,我们坚守的这个岗位就为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美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。
更绝的是,胖东来采用的是分配体制,由早期的分钱到如今的分股份,就是分红。而且没有套路,就是赚的钱大家都有份,操作方法简单粗暴,每个月盘存后,打个比方,这月盘存挣了10万块钱,那直接就奖励1万块钱,然后就是店长占33.3%,那就是3000多块钱,然后班长是16.7%,那就是1600多块钱,员工分剩下的50%。
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体制,大家都非常真诚的投入,你怎么要求他们都会去做,人为关怀已经成了胖东来的标签,就差国家认证良心企业了。
当整个商场于9时30分开门营业、人头攒动时,胖东来这里的员工还没上班。上班推迟一个半小时,是为了让员工在更忙碌时休息好。此前,胖东来曾一再打破行业惯例:春节期间闭店、每周二闭店、设立「无理由的10天不开心假」。
而这些的背后就是领导人的一句话——因为员工不是机器,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。他之所以能把一家不到30坪的小店做到今天年销售额50亿以上,秘诀就一个——用真品,换真心。
胖东来的服务也确实到位,可以免费裁剪裤边、熨烫衣物等,入秋天凉时,店里为顾客准备了驱寒的热姜茶,雨天时出门,店里主动发放便携式雨衣,雪天时进门,员工会用鸡毛掸子帮顾客掸去身上的雪花,都是实实在在的给予温暖。
胖东来的这波硬核举措,更是让大家看到了他极致的用心。用心服务,方得民心。所以,当地人都爱去胖东来,哪怕要顶着烈日排队,哪怕要堵车几个小时,大家也心甘情愿。
当地人都喜欢去胖东来购物,曾有记者追问原因,一位许昌老乡朴实地答:“俺就想让俺东来哥多挣点钱。”
为什么没有扩张呢?这个问题,我想很多人都会疑问,既然这么牛逼,为什么胖东来没有在全国开店呢。
其实也不难理解,因为人力不允许,想要保证如今胖东来的服务质量,规模化的成本就是一笔无形的压力,更难说维持20%的商品毛利率来回馈消费者,小而精反而是最好的选择。
为什么是河南呢?河南是人口大省,本地零售巨头不多,胖东来容易形成优势,加上早期打拼经营的口碑和成熟的本地供应链,要是换个地方,是会打不少折扣的。
胖东来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跟京东很像,两位创始人也是草根出身的背景,坚持的经营理念也是一致的,这样看来做大到如今体量的京东似乎更加不易,加上京东不断铺路线下京东MALL,不知道会不会入住河南。
近来也不时传出胖东来商品的质量问题,也不需要过分解读,经营管理总会有纰漏,处理得当就好,只希望初心不改,活着见到京东MALL入住河南的那一天,那才是河南市民值得高兴的日子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